昨天(5月26日),总重约1000吨的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南主塔中横梁在220米高空成功实现“毫米级”精准合龙,标志着大桥全面进入上塔柱施工阶段,为实现今年底主塔350米封顶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昨天早上7时,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主塔中横梁第四节段开始吊装,此次吊装的第四节段长9.5米、宽9.9米,高度为13米至14.7米,重270吨,为流线型设计,需要在200多米高空完成精准对接。
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南主塔设计总高350米,相当于125层楼高。南主塔共设置三道横梁,其中此次完成吊装的中横梁总长34.4米,由四个节段组成,需在220米高空完成精准拼装。中横梁采用流线型设计,造型复杂,形似主塔的“金腰带”,其施工过程不仅节段重量大,且吊装难度大、焊接精度要求极高。
为确保吊装顺利完成,施工方通过BIM模拟、受力验算等技术,对中横梁第四节段的安装过程进行场景推演,实现毫米级精准匹配。“要让这样一个异形块体能够顺利地下放,首先要确保两边有合适的宽度,这个宽度确定在两厘米。另外,还要确保焊缝宽度,最终合龙口的焊缝宽度要控制在6毫米到15毫米之间。因此,对吊装的水平度要求必须特别高。”中交二航局张靖皋长江大桥A1标项目常务副总工程师黄修平介绍。
据了解,大桥南航道桥主塔采用世界首创的钢箱—钢管混凝土约束组合体系,这一“瘦身强体”设计,充分发挥了钢管混凝土优异的承压性能,塔身自重减少50%。中横梁自5月8日起吊装第1节段,直至此次中横梁安装完成,实现了上下游两个塔柱的横向连接,标志着中塔柱施工完美收官。
为保障中横梁施工顺利推进,张家港海事局制定专项保障方案,针对首次进入施工水域的运输船舶,开辟专用进出通道,提供引航服务。在关键施工节点,张家港海事局快反处置中心启用“三位一体”智慧立体巡航模式,结合无人机巡查、视频监控和水上巡逻,提升主塔施工水域的动态监管能力,确保吊装期间水上交通有序、安全、畅通。
据悉,主塔上下游塔柱各划分30个安装节段,采用工厂制造、现场“搭积木”方式安装施工,目前已分别完成第20节段塔柱安装,高度突破220米。接下来,大桥主塔将进行约130米高的上塔柱施工,预计今年底主塔封顶。作为连接张家港、靖江、如皋三市的“黄金纽带”,张靖皋长江大桥预计2028年建成,通车后将大幅缩短三地的通行时间,极大地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