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建设目标
到2025年,能耗、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。
到2030年,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,如期实现碳达峰,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。
二、主要任务
(一)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
1.加快产业结构调整
紧紧围绕“2+4+1”产业发展定位,推进产业结构调整。
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,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,做大做强服务产业集群。
持续深化两业融合发展,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,持续推动产业用地更新。
2.深入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
推动工业企业节能改造,鼓励企业开展绿色制造,强化能效碳效标杆引领,提升工业企业管理能力,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。
(二)提升能源开发利用水平
建立低碳可靠能源供给体系,积极开展光伏项目建设,支持新型储能建设运营,推动供热系统低碳发展。
打造清洁高效能源消费体系,积极实施终端电能替代,探索构建新型供需模式。
夯实新型能源体系安全基础,强化电力系统安全保障,建立燃气保障供应体系。
(三)推进绿色宜居城市建设
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,推进城市绿色建设,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。
全面打造绿色低碳建筑,提高新建建筑节能、绿色水平,积极推进绿色建材、建造,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,推动既有建筑低碳改造,强化公共建筑用能管理,探索绿色低碳管理模式。
巩固提升生态碳汇能力,鼓励区内企业通过直接造林、购买高质量碳汇项目减排量实现碳中和。
(四)加快交通运输低碳转型
打造绿色低碳交通体系,构建绿色低碳物流体系,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。
(五)推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
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管理机制,加强工业固废源头减量,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。
(六)提升减污降碳协同能力
强化工业源深度治理,加快技术示范应用,推进多元协同治理。
三、科技创新
推动前沿技术研究探索,集中力量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,催生一批重大创新成果。
提升技术研发创新能力,加快实施省市级“双碳”科研项目。
支持创建绿色创新平台,引导绿色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、绿色技术创新联盟。
实施绿色技术研发项目,在绿色能源替代、区域循环经济利用、绿色建筑、生物医药低碳工艺、绿色交通和林业碳汇等领域深入开展研究。
完善绿色企业培育体系,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,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质量同步发展。
四、重点工程
“十四五”以来,园区积极稳妥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,结合试点主要任务,提出了能源基础设施类、节能降碳改造类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类、环境基础设施类、循环经济发展类、生态保护修复类等56个重点工程项目。
五、政策创新
(一)建立健全双碳基础制度
开展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试点,建立碳排放监测评价机制,健全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。
(二)健全行业降碳引导制度
加大可再生能源发展扶持力度,健全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,编制工业企业节能降碳共性技术清单,建立建筑碳排放管理协调机制,系统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。
(三)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示范
探索与国际碳标准、碳交易机制的接轨与合作。
六、全民行动
(一)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
引导居民绿色生活,完善商户绿色供给,开展机构绿色办公。
(二)加强低碳示范宣传教育
开展低碳先进示范,开展低碳宣传教育。
七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双碳工作组织管理
(二)建立双碳科技创新机制
(三)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
(四)加大双碳财政资金支持